行业前沿

新闻中心

HR需守专业边界,职场信用体系待构建

所属分类:行业前沿 阅读次数:27 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27日 14:20:28

 一、强势的一方反而不能随意吐槽

         HR能吐槽求职者吗?不能。从公序良俗的道德层面而言这是不允许的。

        在大众心目中,求职者属于弱势群体,大家能接受求职者对应聘单位、过往工作单位甚至目前工作单位的吐槽,在网上也出现某某公司避雷帖,这类吐槽只要是基于客观事实,就有积极的意义,这是要肯定的。一来可以给广大求职者提醒,二是可以促进上榜的企业改进的空间。

        某联招聘网站有求职者可以对企业做评价,打分,也有不少吐槽。求职者在看到招聘信息时,可能会点开网络评价,看看公司到底怎么样?从加班、食堂,到工资发放、文化氛围,求职者可以看到另一种较为真实的视角对该公司的评价。

        但HR就不能直抒胸臆,去给求职者、前同事去贴标签,甚至去网站发贴吐槽。HR在网上的一言一行,体现了公司的用人理念、价值观。公众从情感上也不大会接受强势的HR去吐槽弱势的员工。

        HR在招聘平台和求职者的一来一往的对话,如果不小心,说错话了,立场不对了,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事件。

        二、职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

        随着AI技术发展,职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亟待解决。构建基于客观事实的信用体系,成为平衡企业与劳动者权益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1. 信息不对称的解决

       求职者与企业常因信息差导致匹配效率低下。例如,企业可能隐瞒高压工作制,求职者可能虚构项目经验。信用体系通过量化工作能力、职业道德等可验证信息,降低筛选成本。 

        2. AI技术的赋能

       大数据与AI可分析工作表现,如项目完成度、技能证书、培训记录等客观数据。区块链技术存证关键评价记录,确保不可篡改;AI算法过滤敏感信息,防止隐私泄露。 

       3. 法律合规基础

       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十三条,信用信息收集需明确目的、范围,并经劳动者同意。例如,企业可收集员工工作成果数据,但不得监控非工作相关的社交媒体动态。欧盟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要求职场监控需通过必要性审查,为我国提供了制度参考。

        三、信用体系的构建边界

        职场信用体系需明确“可纳入”与“不可纳入”的内容,避免滥用数据。

       1 . 可纳入内容

           工作能力:项目完成度、技能证书、培训记录。

           职业道德:合规操作记录、团队协作评价。

           历史履约:劳动合同履行情况、竞业限制遵守记录。

        2. 不可纳入内容

            个人隐私:家庭状况、宗教信仰、健康信息。

            主观评价:性格描述、外貌评判等非工作相关因素。

            非法获取数据:未经同意的监控记录、社交媒体动态。

         四、双方互评机制的设计

        职场信用体系需建立双向评价机制,确保客观性与公平性。双方互评需遵循合法性、关联性、客观性原则。例如,企业对求职者的评价应基于面试表现、背调结果等事实,且仅限于与岗位相关的维度;求职者对企业的评价需真实反映工作体验,避免恶意诋毁。

       预设正向标签(如“创新能力强”)与负向标签(如“频繁迟到”),限制标签数量以避免信息过载。 

       允许被评价方对不实标签提出异议,通过内部或第三方机构审核后调整。 

        五、结语

       职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,但其成功依赖于对隐私的严格保护和伦理边界的清晰界定。企业需摒弃 “业内广而告之” 的原始手段,HR需恪守专业边界,避免滥用评价权,转而通过技术赋能和法律合规建立可信的评价机制。求职者则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,合理利用信用体系提升职业竞争力劳,通过信用体系维护自身权益,促进双向选择的高效与公平。未来,随着生成式 AI 和区块链技术的深化应用,职场信用将更趋透明和高效,但伦理审查与法律约束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。唯有在信用共享与隐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,在法律框架内,以客观事实为核心,方能构建透明、可验证的评价机制,推动职场诚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